我的邀請碼cch3620
- pi coin發行量與以太幣、比特幣比較
pi coin:總量1000億,其中650億由參與者挖出,目前映射約有11億2千多萬代幣,鎖倉8億8千多萬,可用約2億4千多萬代幣可以流通。
ETH:1億2千萬枚在外流通,每年1800萬產出上限,有熔毀機制,無限量。
BTC:2100萬發行量,限量發行。
- pi coin算稀缺嗎?
截至今年9月市場狀況,目前ETH網路活躍地址平均約52萬,BTC網路活躍地址平均約92萬,其它知名加密貨幣,除了萊特幣約有28萬,剩下的都是幾萬個而已,反觀pi coin約有300多萬人完成KYC,映射成功約有150萬人即150萬活躍地址,扣除鎖倉剩餘約2億4千萬流通可用,依照每個活躍地址平均持有換算,其實目前的活躍持有比例還略低於ETH。
使用的人數即活躍地址會稀釋持有比例,這也是pi coin目前的優勢、也是潛力。鏈圈內所謂的稀缺沒有一定的認定,如果你忽略了活躍使用人數,而只單純去看發行量,可能會陷入個人的主觀思維內,而失去了客觀的認定。
假設未來pi network內4千萬人都完成映射,後續沒再新增新先鋒的狀況下,每人平均持有1625枚,這不包括鎖倉數,不過這個假設不太能成立,因為後續挖礦期還是陸續有人加入,大概以每個月平均百分之6的人數增幅緩步增加。在發行量固定的狀況下,使用數學邏輯,使用人數越多,即分母越大,每個先鋒平均取得自然就少。如ETH目前流通在外的約1億2千萬活躍地址約52萬,平均每人持有約230枚,因為ETH沒有限量,所以必須配合每年固定銷毀,才能維持穩定稀缺,顯然稀缺是可以通過人為策略去創造的。
- 代幣的稀缺性是否是影響幣值的主要因素?
站在經濟學的角度,稀少性(Scarcity),又稱為稀缺性、匱乏性,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,意思是個人或社會的資源供給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。在稀缺性的存在下,找出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法,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目的。把這個觀念放在代幣的生產與使用者的需求,其潛在的因子存在「代幣」及「使用者」還有「有效利用」,在認定代幣稀缺的狀況下,找出代幣最有效利用的方法,即生態創新,才是價值存在的真正意義。那如何讓代幣的產出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,粥少僧多自然稀缺。在限量的代幣產量下,使用者變的越多,自然也算是稀缺。
個人的觀點,稀缺性是可以通過人為策略去塑造出來的,那稀缺是造成幣值上漲的主因嗎?坊間很多新興代幣,都刻意製造稀缺性,以求幣值可以一飛衝天,但事實證明,人為的稀缺性到不如廣泛的使用性及有效利用,鏈圈內很多代幣都說稀缺,但幣值仍然一蹶不振,反而是廣泛使用性及有效利用成了幣值上升的主因,諸如幣安鏈的幣安幣…其廣泛使用性及有效性高,幣值自然就高,就連以太鏈都不敢輕忽,朝著ETH2.0去發展了。一個非常稀缺的代幣,如果缺失了廣泛使用性,歷史證明,它依附的賦予價值不一定能冒頭,當然了比特幣是個特例,它是加密貨幣始祖,目前號稱數字黃金,其象徵的意義我很難去形容。
- 「物以稀為貴」倒不如「物盡其用」
由以上的說明,個人覺得使用性,即生態的廣泛建設還比所謂的稀缺性重要多了,一個不建設的公鏈,就算你再怎麼稀缺,沒人要用,其賦予價值是不會高的,當然稀缺性也存在一部份的影響因素,但普遍都是人類感觀因素,因為人類普遍存在「物以稀為貴」的主觀認定,卻忽略了「物盡其用」的重要性。好不容易創造了一條超級公鏈,沒人想去用它建設它,那條鏈說實在只是一個被遺忘的程式碼,無法發揮它的價值,再超級有什麼用。
「物盡其用」萬物皆有用,用途越廣泛,普遍性高,使用者多,就算你認定它不稀缺,依然會存在價值,只是以目前pi network的交換價值來看,還是蠻混亂的,不過萬事起頭難,要求成事必先謀事,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你的十秒鐘也許不算什麼,重點是你參與了,你也在見證,如果能得到生態創新的加持,它未來肯定是超越ETH的恐佈經濟體。
- 結論
目前世界的腳步瞬息萬變,一直以來,我一直思考稀缺性真的會讓加密貨幣一飛衝天嗎?答案無二,東西再少,沒人用沒用途,它還是一文不值。東西少,有用途,還得看什麼用途去認定價值。東西多,沒人用,它肯定一文不值,東西多,有用途,它至少存在價值。
萬事萬物,切莫以單方面去看待,應以全面性切入思考,才不會產生偏執的思考邏輯,我對pi network的發展是朝著長期+EV去看待,雖然它剛起步,但反而剛起步的東西,它的可塑性較高,老的公鏈,因為受限某些限制,它的可塑性會被局限,雖然我還看不出pi network如何「物盡其用」,用什麼方法創造「物以稀為貴」,但未來幾年後,你又如何知道變化多大呢?且拭目以待吧。
如有錯誤,請不吝賜教,以上謹代表個人觀點思考分析,不代表官方立場。